分析程序


孔隙水分析


在使用甲基紅和甲基烯藍(lán)指示劑以及電子滴定管(876 Dosmat plus,Metrohm)采樣后,立即用0.01 M HCl滴定醇溶液(默克)滴定每個孔隙水樣品的50μL子樣品,以測定總堿度(TA、Ivanenkov和Lyakhin 1978)。使用經(jīng)認(rèn)證的海水標(biāo)準(zhǔn)IAPSO進(jìn)行校準(zhǔn)。


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(HPLC)(Compact IC 761,Cl–,SO42–,電導(dǎo)檢測器;Br–230 nm紫外/可見檢測器lambda 1010)測定氯化物、溴化物和硫酸鹽的濃度(樣品體積300μL)。將樣品稀釋1:100,并分析IAPSO作為對照。


僅在實驗結(jié)束時測量了孔隙水中的銨、硝酸鹽和總硫化物。根據(jù)格拉斯霍夫等人(1983)的標(biāo)準(zhǔn)程序,對銨和硝酸鹽樣品(各1000μL)進(jìn)行測量??偭蚧飿悠罚?00μL)采用Cline(1969)的甲基藍(lán)光度法進(jìn)行分析。


使用無頂空硼硅酸鹽注射器(5 mL)從流入和流出的甲烷分析介質(zhì)樣品(微傳感器測量和孔隙水取樣之間共6次;129 d后取樣失?。?。在取樣瓶的頂空中測定甲烷。因此,將2 cm3樣品快速轉(zhuǎn)移到10 mL玻璃瓶中,用5 cm3 NaOH(2.5%w/v)填充,并用丁基橡膠塞和鋁卷曲立即閉合。使用填充柱(Haye SepT,6 ft,3.1 mm內(nèi)徑,100/120目,重新檢測,載氣:He 20 mL min–1,燃燒氣體:合成空氣240 mL min–1,H2 20 mL min–1)通過氣相色譜法(Hewlett-Packard Series II)分析甲烷。根據(jù)流體流量交換前(303天)和后(360天)的流入和流出甲烷濃度之間的差異計算AOM率。對于流出,甲烷濃度乘以上覆水柱中海水介質(zhì)的稀釋系數(shù)(對于低流速和高流速,分別為41和5)。對于流入,使用滲流介質(zhì)的甲烷濃度。然后,將兩種甲烷濃度之差除以流體通過孵育室所需的平均時間(對于低流體流量和高流體流量,分別為1044天和104天)和巖心的橫截面積(28.3 cm2)。通過將流出甲烷濃度乘以稀釋系數(shù)(見上文)和流體流量(11.2 cm a–1和112.1 cm a–1),計算出巖心的甲烷流出量。甲烷周轉(zhuǎn)率和甲烷通量轉(zhuǎn)換為mmol m–2 d–1。


沉積物參數(shù)


巖芯切片后,立即每厘米取一次沉積物甲烷樣品,使用截留的3 mL PE注射器對2 cm3沉積物進(jìn)行二次取樣,并將沉積物轉(zhuǎn)移到10 mL頂部空間玻璃瓶(見上文)中,玻璃瓶中填充有5 mL 2.5%w/v NaOH。樣品通過氣相色譜法進(jìn)行分析(見上文)。對每體積沉積物的濃度進(jìn)行孔隙度校正,以獲得每體積孔隙水的甲烷濃度,并與流入和流出濃度值進(jìn)行比較。


為了測定孔隙率,在小瓶中稱量約2 cm3的沉積物(預(yù)稱重),冷凍干燥,然后重新稱重。使用重量差計算孔隙度,并假設(shè)干分?jǐn)?shù)的密度為2.5 g cm–3。


使用CARLO ERBA元素分析儀NA 1500分析孔隙度樣品(凍干)的小子樣品(約20μg)中的總C、總N和總S。根據(jù)酸化(添加0.25 mmol L–1 HCl)和非酸化樣品之間的C含量差異確定TOC。所有測量均重復(fù)進(jìn)行。


放射性示蹤物測量


為了測定硫酸鹽還原率和AOM速率,在從主巖芯二次取樣的兩個聚碳酸酯子巖芯中,我們使用radiotrac-ers的全巖芯注入法(J?rgensen 1978)。對于AOM測定,將溶解于缺氧無菌水中的15μL 14CH4(2 kBq,比活性2.28 GBq mmol–1)和溶解于無菌水中的6μL 35SO42(250 kBq,比活性37 TBq mmol–1)分別以1 cm的間隔注入每個芯樣。子核在10℃的黑暗中培養(yǎng)24小時。孵育后,分1厘米的步驟將子核切片。通過將沉淀物轉(zhuǎn)移至20 mL 2.5%NaOH(40 mL玻璃瓶,橡膠塞)中進(jìn)行AOM,并轉(zhuǎn)移至20%ZnAc(50 mL塑料離心管)中進(jìn)行硫酸鹽還原,終止培養(yǎng),并劇烈搖晃。根據(jù)Treude et al.(2005)(氣體色譜、14CH4燃燒和計算)和Joye et al.(2004)(14CO2捕集)分析AOM樣品。在Kallmeyer等人(2004)的冷鉻蒸餾之后,對硫酸鹽還原樣品進(jìn)行了分析。在添加示蹤劑之前,首先將對照樣品(分別為AOM和硫酸鹽還原的5個和3個重復(fù))轉(zhuǎn)移到終止瓶中。


現(xiàn)場采樣(Eckernf?rde Bay)


在SLOT系統(tǒng)的第一次測試中,我們使用了??硕?費爾德灣(德國波羅的海;北緯54°31',東經(jīng)10°02'的Boknis Eck時間序列站的含氣沉積物;有關(guān)詳細(xì)信息,請參閱Bange et al.2010)。該地區(qū)的沉積物(28 m水深)具有高有機碳含量(5-6%,Whiticar 2002)和6 mm y–1的平均沉積物累積率的特點(Nittrouer et al.1998)。有機碳主要是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期間產(chǎn)生的(Bange et al.2010)。由于甲烷產(chǎn)量高,沉積物在硫酸鹽-甲烷過渡帶(約>40 cm)下方含氣。產(chǎn)生的游離甲烷氣體會形成一個聲學(xué)混濁層(Ander-son et al.1998;Jackson et al.1998;Richardson and Davis 1998),并導(dǎo)致氣泡釋放到水柱中(Abegg and Anderson 1997;Boudreau et al.2001)。據(jù)描述,AOM出現(xiàn)在沉積物頂部30 cm處(Treude et al.2005)。


2010年8月23日,我們在與RC“Littorina”一日游期間,使用小型多芯(K.U.M.)對Boknis Eck的表層沉積物進(jìn)行了采樣。通過將一個槽襯(內(nèi)徑6.1 cm,外徑7 cm,總長度30 cm,回收沉積物芯的長度20 cm)推入每個多芯巖芯,在10°C冷卻室內(nèi)對兩個多芯巖芯(芯襯長度62 cm,芯長32 cm,內(nèi)徑10 cm)進(jìn)行二次取樣。用于封閉底部巖心的玻璃纖維過濾器和蓋子應(yīng)用于水下(人工海水;鹽度22 psu,水族館鹽,熱帶海洋)。槽芯最終在外部干燥,蓋和芯之間的連接用無殘留物的硅膠密封。使用注射器將上清液(頂部)和分配器容器(底部)中的氣泡立即替換為缺氧“海水”介質(zhì),注射器中的針頭穿過硅密封的取樣孔。


實驗裝置


將來自Eckernf?rde灣的兩個狹縫巖心安裝到狹縫系統(tǒng)中,并采用兩種不同的流態(tài)來研究AOM在不同流體和甲烷通量下的響應(yīng)時間和效率。將介質(zhì)的鹽度調(diào)整到采樣點的底部水位(22 psu,Treude et al.2005)。在開始試驗之前,用缺氧的富含硫酸鹽的“海水”介質(zhì)從上到下沖洗巖芯約40天(泵速20μL min–1,流速572 cm y–1,水文停留時間26天),以去除原位孔隙水,并確保在試驗開始時整個巖芯都能充分利用硫酸鹽。在此沖洗階段,底部端口用作流出口。在此階段之后,將缺氧甲烷富集的“滲流”介質(zhì)連接至巖芯底部,并在頂部安裝介質(zhì)流出口。在實驗的主要階段,用滲流介質(zhì)從底部以不同的泵速沖洗兩個巖心:低流速為0.5μL min–1(從現(xiàn)在起縮寫為LFC表示“低流速巖心”),高流速為5μL min–1(從現(xiàn)在起縮寫為HFC表示“高流速巖心”)。使用0.83的平均孔隙度和28.3 cm2的橫截面積,這些泵流量產(chǎn)生的總流量分別為11.2 cm y–1和112.1 cm y–1,處于中高水平的自然滲流條件(Torres et al.2002;Tryon et al.2002;Hensen et al.2004、2007;Linke et al.2005)。我們沒有采用較低的流速,因為在沉積物內(nèi)部測量流體遷移的任何影響之前,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(>60個月)。同樣,我們沒有采用更高的流速,因為這將使硫酸鹽滲透深度最小化,并將AOM層基本上推出沉積物(Niemann et al.2006)。此外,極高的流速可能會導(dǎo)致巖心襯管壁和沉積物巖心之間的流體流動發(fā)生渠化。我們能夠在應(yīng)用流量范圍內(nèi)避免這種影響,因為后來通過建立地球化學(xué)梯度證實了這一點。然而,應(yīng)記住,沉積物本身的自然不均勻滲透性可能導(dǎo)致渠化,從而降低流體的停留時間,從而降低微生物底棲甲烷過濾器的效率(Som-mer et al.2006;Wankel et al.2012)。


在巖芯頂部,用20μL min–1的泵將海水介質(zhì)永久泵入上覆水中,以確保恒定的硫酸鹽濃度和硫酸鹽擴散到沉積物中。運行310天后,交換兩個巖心的流速,以研究AOM對流速快速變化的反應(yīng)。表3給出了運行時和流量的概述。如上所述,每隔1-2個月對流出、流入和垂直取樣孔進(jìn)行二次取樣/測量。


表3:。低流量和高流量堆芯(頂部)中的甲烷通量、平流和泵速概述,以及低流量和高流量狀態(tài)下的實驗階段和運行時間(底部)。




插槽孵化結(jié)果和數(shù)據(jù)討論


地球化學(xué)梯度的演變(第0天至第310天)


在滲流介質(zhì)(560μmol L–1)中,通過惰性示蹤劑溴化物追蹤沉積物巖芯底部的流體平流。在低流量巖芯(LFC,11.2 cm y–1)中,在巖芯下部(30-70μmol L–1,12 cm沉積物深度;圖5A、D、G、J、M和P)僅觀察到溴化物濃度的微小增加。相反,溴酰胺濃度從高流量堆芯底部持續(xù)增加(HFC,112.1 cm y–1)。32天后,可衡量的溴化物滲透已經(jīng)開始(圖6A)。129天后,溴化物到達(dá)沉積物-水界面(112μmol L–1;圖6G)。在隨后的132天內(nèi),在3至8 cm的深度(約230-450μmol L-1;圖6J、M和P)建立了溴胺的化斜。硫酸鹽剖面(圖5和圖6;A、D、G、J、M和P)通常反映了溴的剖面,表明平流流體置換了常住孔隙水。HFC(33-505μmol L-1;圖6B、E和H)中的Sul-fide最初高于LFC(20-365μmol L-1;圖5B、E和H),表明實驗前第一個巖芯中的硫酸鹽還原活性較高。然而,在實驗過程中,情況發(fā)生了變化。在LFC中,硫化物累積,在19 cm處169天后達(dá)到最大650μmol L–1(圖5 K),而在HFC中,硫化物似乎通過平流流體從巖芯中去除。


圖5:。在運行32(A、B、C)、80(D和E)、129(G、H和I)、169(J、K、L)、234(M、N、O)和303(P、Q R)天后,在??硕髻M爾德灣低流量巖芯(LFC)沉積物中測得的地球化學(xué)參數(shù)。所示為硫酸鹽、溴化物(A、D、G、J、M和P)、硫化物、總堿度(B、E、H、K、N和Q)、氧化還原電位(C、I、L和R)和pH值(L、O和R)。


海水和滲流介質(zhì)中的總堿度(TA)的初始濃度均為30 meq L–1。在實驗期間,該參數(shù)在兩個巖芯的深度和時間上在22和32 meq L–1之間交替變化(圖5和圖6;B、E、H、K、N和Q)。特別是在實驗開始時(運行32-129天),TA大多在堆芯底部較高,向頂部下降。隨著運行時間的增加,觀察到更強的交替。這些朝向較低或較高TA值的交替可能分別表明碳酸鹽巖沉淀和溶解過程(Luff和Wallmann 2003)。


最初,海水和滲流介質(zhì)中的pH值均調(diào)整為7.5。然而,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后,LFC(圖5 R)和HFC(圖6 R)頂部的pH值分別增加到8.4和8.8;在天然甲烷滲漏處經(jīng)常觀察到的一種現(xiàn)象(Glud et al.2004;Beer et al.2006),可歸因于硝酸鹽對硫化物的氧化(Billerbeck et al.2006;Preisler et al.2007)。在我們的實驗中,孔隙水的硝酸鹽濃度只有約4μmol L–1(實驗結(jié)束后測量,見下文)。然而,在Eckernf?rde灣沉積物中經(jīng)常發(fā)現(xiàn)的絲狀硫細(xì)菌Beggiatoa在其液泡中富集和儲存硝酸鹽(Preisler et al.2007)。即使在低硝酸鹽濃度下,儲存硝酸鹽的能力也會促進(jìn)巖芯沉積物-水界面的硫化物氧化。在Eckernf?rde Bay,平均0.16 mmol m–2 d–1硫酸被硝酸鹽氧化(Preisler et al.2007),相當(dāng)于我們系統(tǒng)中的0.45μmol d–1(橫面積28.3 cm2)。槽系統(tǒng)的沉積物由0.12μmol硝酸鹽d-1提供,因此,根據(jù)硝酸鹽異化還原為銨(J?rgensen和Nelson 2004),理論上可以氧化0.12μmol硫化物d-1,這接近Preisler et al.(2007)的參考平均值。在6 cm沉積物深度以下,pH值在7.6和8.0之間(圖5和圖6;L、O和R),這通常出現(xiàn)在AOM區(qū)(Knittel和Boetius 2009),可以通過鐵硫化物的沉淀來解釋。由于沉積物一直呈黑色,我們無法通過目視檢查獲得有關(guān)鐵硫化物新沉淀的任何信息。然而,假設(shè)??硕髻M爾德灣沉積物中存在硫化物鐵沉淀(Preisler et al.2007;Dale et al.2013)。通常,與LFC相比,HFC中的pH值更高(高達(dá)0.3個單位),而LFC的氧化還原電位在上部厘米處更高(0-2厘米,介于–10 mV和–160 mV之間;圖5C、I和L),在較深的沉積物中更低(低于2厘米,介于–150和–245 mV之間)。氧化還原值在0-100 mV之間表示從缺氧沉積物過渡到亞缺氧沉積物,并支持推測的硫化物被硝酸鹽氧化(見上文)。運行303天后,沉積物上部厘米處的氧化還原曲線為–47 mV(圖5 R),底部的氧化還原曲線為–346 mV。與此相反,HFC的氧化還原曲線通常更負(fù)(–170 mV和–360 mV;圖6 C、I、L和R),并且更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沉積物巖芯上。通常未觀察到氧化還原值的增加,或僅在HFC頂部非常微弱。較深沉積層(2cm以下)中的負(fù)氧化還原值表明,硫化物-硫酸鹽氧化還原偶引起的條件降低(Schulz 2000)。


圖6:。在運行32(A、B和C)、80(D和E)、129(G、H和I)、169(J、K和L)、234(M、N和O)和303(P、Q和R)天的??硕髻M爾德灣高流量巖芯(HFC)沉積物中測得的地球化學(xué)參數(shù)。顯示了硫酸鹽、溴化物(A、D、G、J、M和P)、硫酸鹽、總堿度(B、E、H、K、N和Q)、氧化還原電位(C、I、L、R)和pH值(L、O和R)的孔隙水剖面。


在滲流介質(zhì)底部流入量中測得的甲烷濃度在771和1060μmol L–1之間(平均930μmol L–1,±111 SD,n=6)。未檢測到海水介質(zhì)頂部流入的甲烷濃度。在實驗過程中,在頂部流出的介質(zhì)中,甲烷緩慢增加。該介質(zhì)代表滲流和海水介質(zhì)的1:4(HFC)和1:40(LFC)混合物。在LFC中,169天后,流出液中的甲烷濃度增加至約2.6μmol L–1的最大值(圖7A),并略微降低至約1.9μmol L–1的值,直到流量發(fā)生變化?;旌享斔?.6μmol L–1的甲烷濃度對應(yīng)于沉積物-水界面處的約23μmol L–1,假設(shè)水柱中未消耗甲烷。在HFC中,混合上清液水柱中的甲烷濃度是LFC的兩倍(運行32–303天后,分別為2.2–4.1μmol L–1,圖7 B),對應(yīng)于沉淀-水界面處的230μmol L–1,并持續(xù)增加,直到流速互換。在HFC中,甲烷濃度沒有達(dá)到一個平臺,但根據(jù)實驗趨勢線,我們預(yù)計100-200天后會達(dá)到該平臺。對于LFC和HFC,根據(jù)甲烷濃度測量計算的甲烷流出量分別達(dá)到最大值0.033和0.065 mmol m–2 d–1(圖7C,d)。流出量僅為流入甲烷濃度預(yù)測值的一小部分。如果我們假設(shè)缺失的甲烷被甲烷NOTROPH消耗,我們可以估計LFC和HFC的AOM率分別為0.29 mmol m–2 d–1和3.15 mmol m–2 d–1(圖7E,F(xiàn))。


圖7:。交換前后系統(tǒng)流出(A,B)中的甲烷濃度(μmol L–1)、甲烷流出(mmol m–2 d–1;C,d)和AOM速率(mmol m–2 d–1):(A,C,E)來自埃克恩費爾德灣的低流量堆芯(LFC)和(B,d,F(xiàn))高流量堆芯(HFC)。垂直線標(biāo)記流體流量交換的時刻(低流量→高流量,反之亦然)。誤差條(A,B)表示三次重復(fù)氣相色譜測量的標(biāo)準(zhǔn)偏差;前兩個數(shù)據(jù)點代表單個測量值。點-ted線代表交換前甲烷濃度發(fā)展的趨勢線(低流態(tài):5×10–6×truntime2+0.02 truntime+0.285,r2=0.825;高流態(tài):0.8576×ln(truntime)-0.8662,r2=0.987)。


地球化學(xué)梯度的演變(第310天至376天)


交換流速后(11.2 cm y–1變?yōu)?12.1 cm y–1,反之亦然),40天后,通過底部溴化物滲透的減少,可以在原HFC(從現(xiàn)在起稱為“新低流量堆芯”=NLFC)中追蹤到減少的流量(比較圖6P和圖8D)。相應(yīng)地,硫酸鹽從上覆水柱深入沉積物(對比圖6和圖8D)。相反,之前的LFC(從現(xiàn)在起稱為“新高流量堆芯”=NHFC)在較低的12厘米處顯示出高達(dá)300μmol L–1的溴濃度脈沖。因此,硫酸鹽在這些深度處減少,在巖芯底部達(dá)到低于7 mmol-1的值(圖8A)。


圖8:。在360天運行時間后,即更換流速后50天,在新高流量巖心(NHFC;A-C)和新低流量巖心(NLFC;D-F)沉積物中測得的地球化學(xué)參數(shù)。所示為硫酸鹽、溴化物(A和D)、硫化物、總堿度(B和E)、氧化還原電位和pH值(C和F)的孔隙水剖面。


NHFC中的硫化物濃度(圖8B)與之前的情況相比有所下降(圖5P,運行303天)。在上部(0至11 cm),硫化物值介于43至63μmol L–1之間,11 cm以下介于73至151μmol L–1之間。這兩個部分的過渡對應(yīng)于下方溴含量增加最快的部分,這描繪了流速交換后產(chǎn)生的向上遷移流體脈沖的界面。在NLFC中,兩個硫峰(181和134μmol L–1)分別建立在8和17 cm的沉積深度處,并在11 cm處用最小值(44μmol L–1)隔開(圖8 E)。


在11 cm沉積物深度處,TA從NHFC頂部(22.5 meq L–1;圖8 B)下降至最小18 meq L–1。在11 cm以下,TA向巖芯底部增加(24 meq L–1),對應(yīng)于硫化物的輕微增加,即表明AOM活性。在NLFC中,TA從沉積物頂部的22.8 meq L–1(圖8 E)線性增加至巖芯底部的25 meq L–1。


NHFC核心的pH值為8.77,與流速增加前沉積物-水界面的pH值相似。在4 cm以下,pH值降低,范圍在7.35至6.95之間(圖8C)。根據(jù)硫化物濃度的降低,pH值的降低可以用硫化鐵沉淀來解釋(Preisler等人,2007年)(見上文)。在NLFC中,pH值在頂部增加到8.60,在6 cm沉積物深度以下穩(wěn)定在7.5左右。


交換流速后,NHFC沉積物表面(0-1 cm)的正氧化還原電位為147 mV(圖8C),表明沉積物氧化(Schulz 2000)。氧化可能是暫時性氧氣侵入的結(jié)果,上清液水柱中的氧氣指示劑瑞蘇林呈粉紅色即證明了這一點。在沉積物表面以下,氧化還原電位在2 cm深度處迅速下降至–200 mV,在9 cm沉積物深度以下下降至–350 mV以下。在NLFC中,靠近沉積物表面的氧化還原電位約為–238 mV(圖8F),剩余沉積巖芯的氧化還原電位介于–300 mV(2 cm)和–354 mV(底部)之間。


更換流型50天后,兩個巖心槽系統(tǒng)流出的甲烷濃度均下降。平流流量的減少可能導(dǎo)致NLFC中甲烷傳輸?shù)木徑猓淄闈舛?.8μmol L–1;圖7B,甲烷流出0.022 mmol m–2 d–1圖7D)。NHFC中的甲烷濃度從1.9μmol L–1降至0.6μmol L–1(圖7B),相應(yīng)的甲烷流出量從0.029 mmol m–2 d–1降至0.009 mmol m–2 d–1(圖7C)。在這里,我們更希望在增加甲烷流量后,流出的甲烷增加。我們只能推測這種意外行為的原因。也許潛伏期太短,無法讓新的甲烷鋒到達(dá)沉積物-水界面。另一種可能性可能是,流量突然增加會影響沉積物的物理性質(zhì),例如,通過增加壓實度,從而延緩甲烷在流出中的反應(yīng)。對于NHFC和NLFC,通過流入和流出甲烷差異計算的AOM速率分別為3.132和0.290 mmol m–2 d–1(圖7E,F(xiàn))。


試驗結(jié)束后沉積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學(xué)梯度


總運行時間為376天后,停止實驗,對兩個核心進(jìn)行切片和二次取樣。切片前,立即提取孔隙水,分析硫酸鹽、硫化物和硝酸鹽濃度。


兩個巖芯中的硫酸鹽濃度分布相似,從頂部(19 mmol L–1)到底部(NHFC和NLFC分別為5.8 mmol L–1和2.2 mmol L–1;圖9B和E)。與24天前的先前測量點相比,硫酸鹽在NHFC中進(jìn)一步向頂部移動,并深入到NLFC中的沉積物中。NHFC的硫化物分布在10 cm處顯示出一個清晰的峰值(560μmol L–1;圖9C),而之前在10-16 cm之間的硫化物值略有增加(160μmol L–1)。NLFC的硫化物分布與前一個相似(最大值為7 cm,183μmol L–1),峰值為6 cm(228μmol L–1;圖9F)。僅在底部(NLFC和NHFC中分別為3.6和3.7μmol L–1)和頂部(NLFC中為4.4μmol L–1)測量硝酸鹽濃度。


圖9:。切片后(376天運行時間)新高流量巖心(NHFC;A-C)和新低流量巖心(NLFC;D-F)中的生物地球化學(xué)參數(shù)。顯示了甲烷(A、D、cross)、硫酸鹽(B、E、cross)、硫化物(C、F、dots)的孔隙水剖面,以及AOM(A、D、bars)和硫酸鹽還原(SR)(B、E、bars)的放射性示蹤物測量結(jié)果。


兩個沉積物巖心中的孔隙水甲烷濃度自上而下增加,即NHFC中從4.5μmol L–1增加到21μmol L–1(圖9A),NLFC中從4μmol L–1增加到9.5μmol L–1(圖9D)。然而,即使是巖芯底部的最高甲烷濃度(21μmol L–1)也僅代表輸入濃度(930μmol L–1)的一小部分,這將在“槽系統(tǒng)的功能”一節(jié)中進(jìn)一步討論


NHFC巖芯的硫酸鹽還原活性沒有明顯的深度趨勢。硫酸鹽還原率在5–之間波動。0和23.7 nmol cm–3 d–1(圖9B)。在NLFC中,上部9 cm處的硫酸鹽還原率最高(高達(dá)28.9 nmol cm–3 d–1,4-5 cm;圖9E),下部低于9 nmol cm–3 d–1。在培養(yǎng)過程中,硫酸鹽濃度相對較低,低于9 cm(0.07-2 mmol L–1,在129-310天的運行時間內(nèi),圖6G、J、M和P),這可能解釋了巖芯這部分硫酸鹽還原率較低的原因。與NHFC相比,活性較低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生物擾動導(dǎo)致??硕?費爾德灣沉積物中有機物的不均勻分布和相關(guān)的有機碎屑硫酸鹽還原(Treude et al.2005;Bertics et al.2013)?;鶢枮匙钪纳飻_流器是多毛類(Graf et al.1983;Meyer-Reil 1983)。這些生物和其他生物增加了沉積物中有機物的不均勻分布,這些有機物在沉積物取樣后被保留(Bertics et al.2013;Dale et al.2013)。此外,嬰兒在除氧后死亡可能會在地核內(nèi)提供額外的不均勻分布的有機物質(zhì)來源。兩個巖芯在整個沉積物深度上的硫酸鹽還原計算面積率相似:NHFC(0-19 cm)中為2.6 mmol m–2 d–1,NLFC(0-21 cm)中為2.7 mmol m–2 d–1??偟膩碚f,與硫酸鹽還原法相比,AOM率要低得多。NHFC和NLFC的AOM率分別為0.06-5.32 nmol cm–3 d–1(圖9A)和0.13-1.23 nmol cm–3 d–1(圖9E)。面積AOM率分別為0.5和0.1 mmol m–2 d–1。硫酸鹽還原率與AOM速率的高比率可能反映出巖芯中有機碎屑硫酸鹽還原的高比例(見上文)。一般來說,硫酸鹽還原和AOM速率較低,與之前在Eckernf?rde Bay的研究中測得的速率相比幾乎低一個數(shù)量級(4.1-10.5 mmol m–2 d–1硫酸鹽還原,0.5-1.5 mmol m–2 d–1 AOM,上部25 cm,Treude et al.2005)。我們實驗中使用的沉積物從海底(bsf)以下0-21 cm處取樣,該區(qū)域略高于所報告的20-25 cmbsf的主要AOM區(qū)(Treude et al.2005)。因此,較低的AOM速率可能與沉積物中較低的AOM生物初始豐度有關(guān)。我們認(rèn)為,ANME微生物不可能在整個巖芯上顯著富集,因為活動和生長可能僅限于非常狹窄的SMTZ。其他實驗報告ANME在1.1-7.5個月之間加倍,但這是在理想的甲烷/硫酸鹽條件下實現(xiàn)的(Girguis et al.2005;Nauhaus et al.2007;Krüger et al.2008;Meulepas et al.2009)。


NHFC和NLFC的沉積物孔隙度分別從頂部(兩個巖芯的孔隙度均為0.88)下降至底部(0.78和0.82;圖10C和F),與之前研究中確定的值相似(Treude et al.2005;Bertics et al.2013;Dale et al.2013)。總碳(TC)主要由有機部分(TOC)控制(圖10A和D)。無機碳(TIC)源只是TC的一個次要成分(0.02-0.33%w/w)。一個例外是NHFC中的深度段5-11 cm,其中TIC顯示出0.57%w/w的離散峰值。這種碳酸鹽堆積可能在實驗之前就存在了。然而,360天運行期的溴化物和硫酸鹽的孔隙水剖面表明,實驗產(chǎn)生的滲流鋒位于11 cm深(圖8A),表明AOM活性最高的區(qū)域,這可能導(dǎo)致原生碳酸鹽的沉淀。平均而言,NHFC中的TIC含量(0.208±0.162%w/w)高于NLFC(0.071±0.034%w/w)。


圖10:。在新高流量巖心(NHFC;A-C)和新低流量巖心(NLFC;D-F)的沉積物巖心中測得的沉積物固相參數(shù):(A和D)總碳含量(TC)、總有機碳含量(TOC)、總無機碳含量(TIC),單位為干重的%w/w;(B和E)總氮(TN)、總硫(TS),以干重的%w/w表示,C/N比;(C和F)沉積物的孔隙度。


與NLFC(1.618±0.13%w/w;圖10E)相比,NHFC中的總硫(TS)含量平均較低(1.36±0.23%w/w;圖10B),并且在兩個巖芯的整個深度上都是恒定的,除了下部的峰值(1.93%w/w,15 cm,NHFC;1.90%w/w,19 cm NLFC)。1.5-2%的TS值較高,但常見于C-org含量較高的沉積物(Rullk?ter 2006)。巖芯之間TS的差異可能表明NLFC中的高硫酸鹽還原率導(dǎo)致金屬硫化物沉淀。


兩個巖芯的總氮(TN)和碳氮比值在深度上相對一致(圖10B和E)。TN在0.46和0.59之間,C/N值在9.5-10.8之間,NLFC中15 cm處的豁免值為12.8,這是相應(yīng)的高TOC值的結(jié)果。TN和C/N值與之前在Eckernf?rde灣進(jìn)行的一項研究(Whiticar 2002)的前2 m沉積深度的異地數(shù)據(jù)一致。


看法


插槽系統(tǒng)的功能


本研究的目的是開發(fā)一個沉積物流經(jīng)系統(tǒng),以使用完整的沉積物巖芯模擬甲烷滲漏處的自然流體流動條件,并能夠連續(xù)測量整個巖芯的生物地球化學(xué)參數(shù),以監(jiān)測與流體和甲烷流量變化相關(guān)的參數(shù)的演變??傮w而言,系統(tǒng)顯示出良好的功能和性能。根瘤菌和微傳感器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法來采樣和測量核心內(nèi)的變化和反應(yīng),從而能夠在實驗期間監(jiān)測各種參數(shù)。通過泵送系統(tǒng),成功地調(diào)整了“海水”擴散與滲流介質(zhì)平流輸送之間的平衡。通過這種方法,可以模擬真實的滲流條件。這兩個儲層系統(tǒng)提供了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來供應(yīng)幾乎飽和的甲烷介質(zhì),類似于Wegener和Boetius(2009)的研究。


通過追蹤溴化物示蹤劑,我們證明:(a)富含甲烷的滲流流體成功地從巖芯底部平流,(b)滲流流體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孔隙空間遷移和分散,就像在沒有系統(tǒng)誘導(dǎo)的渠化作用的情況下一樣,(c)滲流和海水介質(zhì)形成了一個化學(xué)斜帶,代表硫酸鹽-甲烷過渡帶,沉積物內(nèi)部。應(yīng)該強調(diào)的是,在天然沉積物中,由于孔隙空間、大小和分布的不均勻性,流體輸送很少是均勻的。增加的流體流量可能會加強沉積物內(nèi)不同的流體通道,并導(dǎo)致更高的滲透率。然而,通過兩個巖芯沉積物的流體流動似乎相對均勻,這是由陡峭的孔隙水梯度的發(fā)展所表明的。只有一份硫酸鹽剖面圖(NHFC,圖5D)表明,80天后出現(xiàn)液體旁路,隨后再次消失,這可能是由根際取樣程序引起的。使用微傳感器或根線的每個取樣程序都可能會對系統(tǒng)造成干擾。因此,找到最佳采樣間隔和體積是基礎(chǔ),在這兩者之間,系統(tǒng)能夠在采樣后“恢復(fù)”。然而,不僅每個深度段的單個采樣體積,而且整個巖芯上收集的孔隙水總量,似乎都會影響溶解參數(shù)的剖面。例如,與之前的采樣(圖9E)相比,當(dāng)直接在巖芯切片之前(376天)從NLFC中提取總共96 cm3的孔隙水時,硫酸鹽穿透深度更高,化斜變平(圖8D),這表明總樣本體積太大,導(dǎo)致剖面平滑。我們計算了整個巖芯和該取樣程序的稀釋度為1:0.2(孔隙水:海水介質(zhì))。假設(shè)在正常(39 cm3孔隙水體積)取樣程序(稀釋1:0.08)期間,平滑效果不太明顯。在巖芯上部厘米處,稀釋效應(yīng)尤其強烈,其中替換液直接從上覆海水中抽取,導(dǎo)致硫酸鹽滲透增加。


巖芯切片后采集的樣品中測得的甲烷無法確認(rèn)進(jìn)入底部沉積物巖芯的輸入甲烷濃度(930μmol L–1)。取樣程序,包括孔隙水提取和巖芯切片期間較長的取樣時間,可能會促進(jìn)樣品固定前甲烷的主要損失。根瘤菌的使用可能對沉積物芯中溶解甲烷濃度產(chǎn)生不同的影響。首先,可能是由于根采樣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負(fù)壓脫氣而損失了不成比例的大量甲烷。其次,在實驗結(jié)束時提取過大的孔隙水樣品體積(見上文),可能會稀釋甲烷剖面,尤其是因為流體只能從上覆的無甲烷海水介質(zhì)中補充(與滲流介質(zhì)的連接已關(guān)閉)。我們可以排除甲烷在流入(快速接頭)和沉積物芯之間損失,即在分配容器中損失。通過施加欠壓和超壓進(jìn)行測試,在該截流中未檢測到泄漏。分配容器的體積約為90 mL,位于過濾器正下方,過濾器將濾芯與介質(zhì)分離。即使在孔隙水提取過程中,也沒有觀察到氧氣侵入蓋或通過襯里和硅(由resazurin證實)。因此,甲烷通過這一途徑流失似乎是不可信的。


在我們的方法中,AOM率是根據(jù)培養(yǎng)期間甲烷濃度的流入和流出差異得出的,即在流量交換之前(303天)和之后(360天),另外還通過實驗結(jié)束后(376天)的放射性示蹤物測量得出的。相比之下,在第376天,NHFC和NLFC中用放射性示蹤劑測量的AOM率分別達(dá)到第360天通過流入和流出測定的AOM率的16%和35%。放射性示蹤劑測量得出的AOM率較低可能是由于孔隙水取樣期間的甲烷損失(見上文),這導(dǎo)致甲烷濃度較低,因此甲烷周轉(zhuǎn)率較低(Nauhaus et al.2002)。因此,使用AOM速率可能更可靠,AOM速率是根據(jù)流入和流出樣品中甲烷的差異計算得出的,該差異不受該偽影的影響?;蛘撸梢詼p少孔隙水取樣的體積,以避免甲烷損失,或者可以增加最終孔隙水和沉積物取樣之間的時間,以允許系統(tǒng)重新建立原始甲烷梯度。然而,對于NHFC,應(yīng)考慮通過流入和流出計算的AOM速率也可能被高估,因為應(yīng)用的運行時間可能不足以使新的甲烷鋒到達(dá)沉積物表面(流體的水文停留時間=104.5天)。因此,建議在交換后延長運行時間。


與以前系統(tǒng)的比較


之前開發(fā)的系統(tǒng)用于研究AOM相關(guān)微生物的生長速率(Girguis et al.2003;Meulepas et al.2009)、AOM反應(yīng)動力學(xué)(Wegener and Boetius 2009;Deusner et al.2010;Zhang et al.2010;Wankel et al.2012)或用甲烷菌富集樣品(Meulepas et al.2009)。這些系統(tǒng)理想化了微生物活動的條件,有時還進(jìn)行了優(yōu)化。因此,在以前的系統(tǒng)中,預(yù)計會有更高的更替率。目前和以前系統(tǒng)之間的技術(shù)差異是(1)靜水壓力和相關(guān)甲烷濃度,(2)甲烷和硫酸鹽的供應(yīng)方向,(3)樣品類型(泥漿或完整沉積物),(4)穩(wěn)態(tài)或非穩(wěn)態(tài)條件。


一些參考系統(tǒng)在高靜水壓力下孵育(Deusner et al.2010;Zhang et al.2010),從而產(chǎn)生更高的甲烷濃度。因此,與我們的研究相比,在這些條件下,AOM發(fā)生率要高得多。然而,含氣體的高壓系統(tǒng)需要高安全標(biāo)準(zhǔn)和復(fù)雜的子采樣。據(jù)我們所知,從受壓完整沉積物巖心中提取孔隙水和進(jìn)行微傳感器測量仍然不可行。


在以前的所有系統(tǒng)中,硫酸鹽和甲烷都是單向供應(yīng)的,這與自然設(shè)置不同,可以掩蓋高流體流量或反應(yīng)物熱動力學(xué)限制的影響。只有Wegener和Boetius(2009)研究了硫酸鹽和甲烷的限制,但仍在一個流動方向。


除了AMIS(Girguis et al.2003)和Wankel et al.2010的熱力系統(tǒng)之外,之前的大多數(shù)系統(tǒng)都使用均質(zhì)沉積物泥漿進(jìn)行測量。Meulepas et al.(2009)、Deusner et al.(2010)和Zhang et al.(2010)還攪拌了它們的孵化,以提供理想的底物供應(yīng)。這種方法最適合研究AOM生物的生理特性,但不適合研究自然沉積物條件下的活動和反應(yīng)。在AMIS中,使用完整的天然沉積物巖心;然而,無可否認(rèn),這些巖芯定期受到采樣程序的干擾,以進(jìn)行速率和其他測定。在我們的系統(tǒng)中,通過使用薄的微傳感器和永久安裝的根線,將沉積物結(jié)構(gòu)的干擾保持在最低限度。


在本研究中,重點研究了非穩(wěn)態(tài)情況,即厭氧甲烷營養(yǎng)菌對其自然沉積環(huán)境中流體狀態(tài)變化的直接反應(yīng)。只有Wegener和Boetius(2009)的脈沖實驗以及Girguis et al.(2005)的AMIS創(chuàng)造了非穩(wěn)態(tài)條件,然而,在這些系統(tǒng)的核心內(nèi)無法跟蹤AOM群落的響應(yīng)和相關(guān)的生物地球化學(xué)過程。


最重要的是,所有以前的系統(tǒng)都有一個限制,即只能對系統(tǒng)的進(jìn)出口進(jìn)行采樣和分析。因此,這些系統(tǒng)基本上代表了黑箱,因為反應(yīng)室或沉積物核心內(nèi)的生物地球化學(xué)發(fā)展仍然未知。我們對槽系統(tǒng)的調(diào)查表明,沉積物巖心內(nèi)的條件是不均勻的,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,這突出了監(jiān)測AOM的析出物(硫)和產(chǎn)物(硫化物和TA)以及pH值和氧化還原電位等直接相關(guān)參數(shù)的重要性。除AOM外,許多其他反應(yīng)都與滲漏沉積物中的甲烷或流體流動間接相關(guān)。這些反應(yīng)包括自生碳酸鹽的沉淀(Luff和Wallmann 2003;Han et al.2004;Karaca et al.2010)和金屬硫化物(Morse et al.2002;Orcutt et al.2011)、孔隙度和滲透率的變化(Tenthorey和Scholz 1998;Zhang et al.2010)以及硫化物氧化(Glud et al.2004;Beer et al.2006;Preisler et al.2007)。具體而言,化能自養(yǎng)生物的硫化物氧化可以改變硫的供應(yīng)(Glud et al.2007),以及SMTZ的深度(Preisler et al.2007)。如果不監(jiān)測整個沉積物巖芯的孔隙水和沉積物參數(shù),所有這些影響都會被忽略。因此,SLOT系統(tǒng)為這些影響提供了更現(xiàn)實的觀點,并為深入研究這些過程以回答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機會。


意見和建議


在此,我們將重點介紹插槽系統(tǒng)的一些重要特性,并為將來的重建和開發(fā)提供建議。


溴是平流流體的合適示蹤劑,原因有很多:(1)離子色譜法很容易與其他陰離子進(jìn)行分析,因此不需要額外的樣品;(2)它是海水的天然成分,但據(jù)我們所知,沒有必要的營養(yǎng)素(微生物惰性);(3)它不會改變滲流介質(zhì)中的任何參數(shù)(如果是鹽度,則用氯化物代替)。通過溴化物監(jiān)測孔隙水的遷移有助于進(jìn)一步?jīng)Q定實驗的總運行時間和終止時間。


插槽系統(tǒng)比AOM刺激了更多的進(jìn)程。尤其是TA剖面的變化表明了沉淀和溶解過程。為了更好地使用該參數(shù)監(jiān)測AOM和硫酸鹽還原動力學(xué),可以將介質(zhì)中的初始TA濃度(~30 meq L–1)降低到海水水平(~2.3 meq L–1)。


在整個實驗過程中,介質(zhì)組成的一致性是正確預(yù)算的先決條件。在我們的實驗中,我們觀察到介質(zhì)中晶體的沉淀(可能是CaCO3和金屬硫化物),以及甲烷(±110μmol L–1)和硫化物濃度的波動。這些波動會影響系統(tǒng)的預(yù)算,并可能改變介質(zhì)條件,例如碳酸鹽沉淀引起的pH值變化。與Deusner et al.(2010)、Zhang et al.(2010)、Wankel et al.(2012)和Girguis et al.(2003、2005)的系統(tǒng)類似,先進(jìn)的攪拌或滲透介質(zhì)儲層將是對系統(tǒng)的有益改進(jìn)。攪拌介質(zhì)可以防止鹽、碳酸鹽和金屬硫化物的預(yù)沉淀,而滲濾可以保證更好的甲烷均勻溶解。


安裝的取樣孔(直徑4 mm)允許在實驗過程中對小型沉積物子樣品進(jìn)行二次取樣,這可以通過分子分析調(diào)查實驗過程中微生物群落結(jié)構(gòu)或細(xì)胞豐度的變化。然而,由于這種方法可能會改變沉積物性質(zhì)并刺激流體渠化,因此不建議將其與平流輸運實驗結(jié)合使用。


插槽系統(tǒng)的許多其他應(yīng)用也是可能的。例如,可以模擬其他底棲滲流系統(tǒng),例如鹽水、熱液或石油的滲流。缺氧海水可以被含氧海水交換,以研究沉積物-水界面的全譜生物地球化學(xué)反應(yīng)。此外,可以在沒有平流流體的情況下安裝沉積巖心,以研究沉積在沉積物表面的有機物或漏油的去向。系統(tǒng)的海水介質(zhì)可以很容易地改變以進(jìn)行研究,例如,硝酸鹽、錳或鐵等不同電子受體的影響。